個體經濟學,從理性的角度思考利益最大化|個人成長

William Lin

--

5分鐘商學院第5週-個體經濟學

學習、思考、實踐,優化產品也優化人生,歡迎追蹤產品優化獅

個體經濟學概論:研究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理性經濟行爲

本週5分鐘商學院的5個概念來自於個體經濟學,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定義:

個體經濟學(英語:microeconomics),有時被稱為價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爲。個體經濟學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達成交易,並形成市場中的均衡價格。個體經濟學關注人們的決定和行爲影響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誰負責決定價格、或者反過來,價格怎樣決定物品和服務的供給量和需求量

上一週的行為經濟學是以“人”為主體,看人的心理、認知或情感等因素是如何影響個人的經濟決策;而個體經濟學是圍繞著“價格”這項核心問題來分析,可想而知,人的主觀感受不在個體經濟學的討論範疇,這門學科會假設人的決策都是理性的,以及決策都會在理性的選擇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再來看本週的五個概念。

1. 供需理論—那隻看不見的手

從價格這個問題出發,個體經濟學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供需理論。

供需理論:競爭市場中,供給與需求的相對稀缺性,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和產量。

意即,供給>需求,產能過剩導致商品價格下降;需求>供給,產能不足以供應市場導致商品價格提高,而調整商品價格的不是看得見的政府,而是看不見的那隻手—市場。

如何應用:

在供需理論中,稀缺才能讓價格上漲,而在這個世代,每個人最稀缺的資源是時間,最稀缺的資本是注意力,因此“能節省時間的服務”或“提供個性化服務幫助別人注意在他們在意的事情”絕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你個人展現出來的能力,有這兩項特質嗎?

2. 邊際效應—重複消費的滿足感

你提供的服務再稀缺,人們購買的也只是產品帶來的滿足感,重複購買能帶給他們額外的滿足感嗎?這就是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是指每新增(或減少)一個單位的商品或服務,它對商品或服務的收益增加(或減少)的效用。 經濟學通常認為,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效應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定律。

邊際效應,就是每多消費一件商品,它給我們帶來的額外滿足感,一般來說這種滿足感會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加而逐步降低。

如何應用:

我們要注意的是,自己所提供的價值,其邊際效應的多寡,以及重複購買後的下降幅度。舉個例子,得到的內容意在幫助我們節省尋找好內容的時間,這麼多的訂閱專欄,他的邊際效應是否都有滿足我們的期望?即使內容屬性不同,會不會一定程度還是有邊際效應遞減的狀態呢?要保持邊際效應不下降是非常困難的,提供服務的廠商還是需要視情況降低價格或提高服務的價值。

3. 機會成本—選擇背後的成本

所有選擇背後都有放棄些什麼,機會成本重要的是,不要小覷任何選擇。

機會成本: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當你有A、B、C三種選擇,A所得到的利益最多、B次之、C最少,選擇A對你最有利,你的機會成本就是B所帶來的利益。要注意的是,因為你的選擇只能擇一,所以機會成本並不是B+C加總起來的利益,僅有B的而已。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生活中每一項選擇都有他的機會成本。小到午餐吃什麼,大到職涯的選擇,因此一定要懂得如何計算機會成本。

如何運用

買商品,要注意便宜的商品看上去是省了實際的金錢,但背後的機會成本是買貴的背後所帶來的品質、質感、以及他人的觀感。

時間,是個人最大的機會成本。如果你下午要去客戶那開會,你會選擇坐大眾運輸工具還是計程車?計程車的實際成本可能比大眾運輸工具多了$100以上,但卻可以節省你超過30分鐘的時間來處理其他事情,你要怎麼選擇?計算你每一小時的機會成本,看看這30分鐘值不值$100。

4. 委託-代理問題—激勵制度的重要

委託與代理在商業世界無處不在,我有資產,你有能力,我委託你幫我代理我的資產,協助我經營獲利,譬如錢、店面、公司...等。但是我出錢,你出力的這種合作方式,彼此沒有共同目標,導致彼此不會共享成果(我不願分享利潤、你不願意盡心盡力經營),這就稱為委託-代理制度。

委託-代理問題,又稱代理兩難,指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因目標不一致,而產生利益衝突之情事。當代理人本身存在某種動機,驅使他的行為目標著重在於增加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增加委託人的利益,就會出現這個兩難現象。在公司的經營者與股份持有者,共同基金的管理者與投資者,或是政治家及選民之間的關係,都可以觀察到代理問題的存在。

要怎麼辦?

要怎麼讓代理者與委託者擁有共同目標?共同承擔分享與獲益,讓代理者也出資投資,成為股東,讓彼此的激勵相容,也就是代理人的私利與委託人的公利一致,這樣即使代理人只想要賺錢,在他也出錢的承擔風險的情況下,他會更努力的為自己,也為公司賺錢。

5. 交易費用v.s.管理成本—什麼時候要自己做,什麽時後外包

什麼事情我們應該企業自己做,什麼事情應該給專業的來,在經濟學上,我們要看交易費用與管理成本。

交易費用: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後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費用,包含搜尋費用、協議費用、訂約費用、監督費用、執行費用。

管理成本: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例如工資和福利、折舊、辦公、郵電和保險費等。

當交易費用>管理成本,公司應選擇自己來;當管理成本>交易費用,我們應當尋找外包。在互聯網創業正夯的現在,創辦人常常思考要尋找外包廠商,還是尋找自己的團隊。長遠來看,你的創業項目一定會持續優化,對於設計與程式一定會不斷迭代修改,如果尋找外包,交易費用一定會持續攀升,還有可能碰到代理兩難的問題,因此通常建議創業者尋找自己的團隊。

運用於個人,隨著資訊的透明,看不見的手會快速的調整各項服務的價值(格),交易費用的趨勢在理想上會不斷降低。因此身為個人,應該要盡快找到你自己做比市場更高效的事情,建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把其他自己做的一般般的事情,丟回去給市場處理。

第5週—個體經濟學小結

個體經濟學,讓個人能用最理性的角度思考利益最大化,從供需理論知道商品稀缺的重要;從邊際效應理解消費同類型商品的滿足感會不斷下降,抑制自己消費的渴望;從機會成本再三省思每一個選擇;從代理兩難發現與夥伴共享風險的重要;從交易費用與管理成本中重新評估自己的競爭力。

我只會在發布新文章或活動時發信給你,不會提供給任何第三方廠商
這是蓋瑞與你一起學習的第7篇文章,終身學習,向更好的自己邁進。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按個Follow、 拍手或分享吧。能讓更多人看見好內容,就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

--

William Lin

Senior Product Manager @ CMoney | I empower people to thrive, and using data to empower products.